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
来源:未知 时间:2019-10-29 15:26
一、中国教育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在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1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 周年,也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的一个新坐标和时间节点, 教育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形势。
(一)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新要求
2018 年9 月10 日,中国政府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再次重申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再一次将合作办学提高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之一, 合作办学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将合作办学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教育对外开放迎来新格局
近年来,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发展迅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2017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56 万人, 留学回国人员45 万人, 来华留学人员48.9 万人,双向留学、出国回国的平衡正在逐步形成;中国与利益攸关的欧美大国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建立了8 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与188 个国家和地区的46 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与50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在全球146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25 所孔子学院、1113 个孔子课堂。这些数据是我国对外开放良好格局的一个缩影。
为促进教育对外开放不断健康发展,教育部在过去2 年多分别出台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等几个纲领性文件,教育对外开放将迎来新的发展格局。
二、中外合作办学进入新阶段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在广大中外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取得新进展。在办学规模上,中外合作办学数量增加明显。规模是一项事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据统计,2013 年全国经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1980 个,截至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量已达到2480 个,短短五年增长了500 余个,以每年100多个的数量递增,可以看出中国高校对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的热情非常高涨。
在办学质量上,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逐渐增多。中外合作办学致力于引进世界优质教育资源, 中国与美国杜克大学和纽约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和诺丁汉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色列理工大学等一大批世界顶尖名校开展了深层次的合作办学,尤其是近5 年来批准设立的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60% 的境外合作院校为全球QS 排名前200 的高校。中方合作院校通过引进、融合境外高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优秀师资和优质课程, 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大大提升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影响力和信誉度。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的录取分数远远高于一般重点大学,很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录取分数也高于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在办学效果上,教育改革“试验田”作用初显,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国际化复合人才。中外合作办学借鉴境外高校通识教育体系等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注重“全人教育”,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帮助学生锻炼直面苦难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合作办学的特点和优势即学校教育中西融通,将绝大多数的资源都投入到人才培养,不同于部分国内大学将优秀的教育资源过度投入到科研上,这为合作办学不断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因此,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质量广受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好评,毕业生就业去向持续向好,部分学校相当比例毕业生或赴海内外知名院校继续深造, 或在跨国公司、大型企业以及各类国际组织就业。
三、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质量的保障和提升是合作办学的生命线。近几年,教育部国际司一直着力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水平,包括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准入门槛、加强质量监管评估、强化退出机制建设等一系列的措施,卓有成效。2018 年6 月,教育部终止了234 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这是完善和创新中外合作办学监管方式的重要成果。这说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比较突出,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严重, 有相当数量的机构和项目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学科专业能力不强,缺乏内涵式发展机制,部分学校仍然将经济效益而非教学质量和学生利益放在首位,导致学生满意度低,吸引力弱,办学活动难以持续。如何确保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真正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更好地发挥“试验田”“示范区”的作用,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
四、中外合作办学下一步工作重点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合作办学工作,着力解决当前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难点问题,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效益,教育部将继续加强调查研究,力争切实解决好一些关键问题,以确保这项事业能够长期健康发展。
(一)不忘初心,切实服务教育改革
一是丰富教育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任。所以要不忘初心,要聚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外方合作院校层次和水平,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机构和项目,满足部分学生和家长对优质国际化教育的需求。二是扩大办学效益,让办学母体和其他大学的教育改革与开放得益于高质量的合作办学平台。这其中的关键和核心是教育质量与效果。为此,未来的重点工作包括继续加强和完善合作办学的评估与认证工作,以确保机构和项目的办学质量, 实现优胜劣汰;抓紧修订《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对优质教育资源准入标准、监管体系、退出机制等关系中外合作办学内涵建设的相关条款进行更为详细的规范,这将在法规层面为高质量的中外合作办学提供制度保障。
(二)上下协力,共同做好中外合作办学
一是做好放管服工作,构建和完善审批体系,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权,继续通过“省部联评”“一站式”服务等方式简化行政许可程序,出台相关指南,指导高校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工作。二是重点聚焦国家急需的前沿、薄弱、空白等理工类学科领域,健全中外合作办学审批、监管、退出的全链条、闭环式运行模式,促进中外办学提质增效和优胜劣汰。三是突出重点,引导高校围绕“双一流” 建设,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资源,推动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落地。四是强化相关机构的大学智库功能,系统和深入地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大调研,做好研究,提出有效的教育改革方案。五是加强宣传,引导舆论,为中外合作办学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方军,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