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10-62510268

践行中外合作大学使命 助力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纵观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格局,全球范围内人才竞争正日益加剧,教育“软实力”的提升也早已成为国际博弈中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外合作大学作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校国际化发展、促进高校学科建设、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汲取国际高等教育先进理念和引入优质教育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遭遇了“逆全球化”浪潮,面临着强硬保护主义和资源要素流动壁垒的挑战以及新冠疫情带来的诸多影响。在当今的时代变局中,我们应当努力将挑战转化为中外合作大学发展的良性推力,把握在变革中创造出的新观念与新思路,打破阻碍优化现有机制的壁垒,在发展中创造价值、在承担中实现价值,以战略定力应对时代变局,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践行中外合作大学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一、把握时代机遇,服务国家战略

        首先,中外合作大学与国际政治密不可分。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工作者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和国际关系发展的内在逻辑,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并深刻意识到中外合作大学作为国家对外交往和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双边和多边关系健康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事实上,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共同战略引领下,中俄关系多年来始终保持高水平良性发展,而作为两国元首达成重要共识、亲自推动创建的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俄合作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突破英文教育的一次探索。学校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殷切嘱托,将学校发展与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建设独具特色、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努力打造中俄人文交流合作高地和重要平台,为深化中俄教育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作出贡献。

        其次,中外合作大学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难发现,目前的中外合作大学基本都坐落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外合作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有赖于地方的经济支撑、平台载体和市场资源,只有经济结构、产业形态、要素布局、区位条件等发展优越的区域能够提供相应的发展条件;另一方面,越是地方经济发达的地区越需要大量的高精尖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反哺。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大学的区域特色发展战略必须要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在双区驱动的历史机遇下,结合区域科技创新优势,与广东地区腾讯、华为、华大基因等系列知名企业建立了科研和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合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搭建了实践创新的平台;同时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在专业设置上增加了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和国际领先的前沿交叉工程技术学科,从培养体系上奠定了扎实的区域服务基础。

        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在教育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上,多元思想文化、多种意识形态交集于此,中外合作大学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加强党的建设是办学的根本保障。对此,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自建校之初就将“加强党的领导,切实保障党建工作”写入学校章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使得党的教育方针也能贯彻学校人才培养始终。学校努力在中外文化碰撞的环境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着力培养厚植爱国情怀、通晓中俄文化、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数据上来看,当前学校已有45%以上的本科生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学生队伍中更是涌现出了一批省市级优秀党员和优秀党支部群体。

        二、对标世界一流,加速内涵发展

        对于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大学而言,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跑道上是有一定“先天优势”的。但在国际国内两种体制机制、教育模式、育人理念的碰撞之中,是否能准确地把握住“世界一流”的内涵,是否能真正地找准建设“一流”的核心,是否能探索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合作大学办学发展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只有大力提升育人质量和原始创新能力,完善大学育人体系和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才有可能成就一流大学。这一切均以人才为前提。因此,加强一流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大学是以“大师”育“未来大师”的舞台。师之所以为师,除了有“见贤思齐、内省慎独”的品德外,还要有渊博精深的专业知识、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如此才能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才能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教师中90%具有博士学位,76%为副高以上职称,81%由莫斯科大学选派,形成了以莫斯科大学教师为主体的国际化教师队伍。师生比约为1:7。学校聘有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人才专项1人,深圳市人才专项5人,省市级优秀教师2人。学校已启动面向全球的英才招聘工作,着力引进国际知名学术大师、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积极组建由俄罗斯知名学者、国际学术大师领衔的高层次学术团队,努力打造世界级师资队伍。

        借鉴一流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同的大学,其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体系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差别,尤其是涉及到中外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其分歧可能表现得更加明显。然而不难发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正越来越多地被提及。换言之,学校一定要主动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培养路径。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教育教学实践紧紧围绕培养崇德明理、笃学精工、博文友爱、创新协作、担当使命、通晓中俄文化、掌握中俄英三语、精通专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进行。学校坚持“立德为本、文化为魂、学术为基、实践为源”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文化润育、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三位一体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俄协同育人共同体,强化全过程质量保障。

        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探索:一是战略结合,学校发展与国家战略和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紧密结合,引进、吸收莫斯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两校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科优势,融合形成高起点、国际化、综合性、特色化的基本特征;二是文化导入,将中俄文化导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全过程,形成独特的科学与文化有机交融、实践与创新双驱互动的大学文化;三是能力塑造,秉承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学生价值塑造、知识养成、能力培养设置课程体系。发挥莫斯科大学基础学科优势,培养学生扎实厚重的科学理论基础,发挥北京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四是精英教育,采用中俄英三语授课,以俄语为主。俄语语言课程采用沉浸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快速、深入掌握俄语语言知识与能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发展素质教育,重科学基础、强创新实践。采用小班授课方式,开展研究型、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实践性课堂教学。在我们的教学环节里,学年论文可以让学生更早走近科学研究,触摸世界前沿课题;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资深教授承担的讲座课,为学生开章明义;专业小班研讨课,为学生启发灵感;俄罗斯冬、夏令营境外课堂为学生拓宽了观察世界的窗口。办学几年来,各专业本科生已不断分获各类奖项,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高校俄语大赛二等奖、全国高校经济学综合博弈实验大赛二等奖等,多人次在国际高影响因子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

        打造一流科研平台,紧密对接前沿领域研究。中外合作大学除了要着力于人才培养,还需将高校科研创新与世界科创前沿成果紧密连接,创造一流先进的科技理论和创新成果。在科研融合和接轨世界前沿成果方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充分发挥了中外两所合作大学支持的办学优势,融合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大学的优势科研方向,在人工智能与无人系统、新能源与智慧社会、大数据与信息安全、新材料与智能制造、地球科学与海洋工程、航天与航空工程、环境与生态、健康与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实施优先发展、重点突破,大力建设相应的科研平台以及由院士等顶尖领军人才领衔的科研实验室,带动人才汇聚和学科交叉融合,提供高水平研究成果。当前学校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需要,已先后成立了莫斯科国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计算数学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MSU-BIT-SMBU CMC)、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并成功申报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型电池材料研发实验室等,在科研平台的打造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深化战略合作,带动人文交流

        早在古希腊时期,来自不同大陆的学者怀揣不同目标来到伯罗奔尼撒半岛“游学”与“开课”,知识的交汇与思维的冲撞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的“黄金时代”。时至今日,国际合作更是当今学术界的共同目标,中外大学合作创立的高等教育学府是人文交流最紧密的载体,不同文明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将能够为全面开发人类的潜力作出贡献。

        “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进入新的时期,中外合作办学迎来更多的政策利好。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印发,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修订工作,探索适当放宽合作办学主体和办学模式的限制,给予相应的鼓励引导政策或实行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意味着我国加快了在高等教育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步伐,也为中外合作办学带来新的机遇。相比国内普通高校,合作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得天独厚的国际交流优势,当下合作大学更应当积极作为、抓住机会,深入对接国际优质教学资源,拓展新格局下的国际合作,牢牢抓住新政策带来的新机遇,顺势而行、谨慎应对,努力利用国际教育舞台和世界学术资源,积极与各国的文化教育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大力发展混合式教育,增强自身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影响力、学术竞争力和办学声誉,充分把握国际交流合作的历史时机和教育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作为中俄教育合作史上的里程碑,为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打造高端平台责无旁贷。在这里,中俄文化被导入到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科学与文化有机交融、实践与创新双驱互动”的大学文化,四年多来学校已成为中俄人文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中俄人文教育合作委员会专题会议、中俄两国教育部专家会等在校举办,承接中俄科技年活动,承办“疫情下的中俄教育”等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俄罗斯AFK Sistema等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俄罗斯政界、教育界、体育界、企业界数十个高端代表团来访。学校定期举办俄罗斯文化节、俄罗斯知识节、中俄冬夏令营、“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家联盟中俄艺术展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名片,推动中外青年交流,营造中俄文化相交融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推进中俄人文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力量。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无论是波谲云诡的国际关系,还是来势汹汹的疫情考验,亦或是中外思想的永恒碰撞,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但也正是在这些“危与变”中,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应看到压在我们肩头的历史使命和新时代环境中蕴含的巨大发展潜能,积极主动作为,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应对办学建设中的问题,携手同进,共谋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外合作大学在合作交流新高地上以高站位眼光谋求高水平发展,是助力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的高分答案!

        (李和章,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

上一篇:中外合作办学“先行者”——宁波诺丁汉大学

下一篇:北京科技大学

院校展示

更多

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
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是吉林大学所属,以加拿大、美国高等院校为合作伙伴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等教育机构。为吉林大学所属的45...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共建的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211工程建设和首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